close

8848

我需要一切有關埃佛勒斯峰的介紹(中英文名、絕對位置及相對位置

我需要一切有關埃佛勒斯峰的介紹(中英文名、絕對位置及相對位置、形成原因等......)。

麻煩各位學者囉!


珠穆朗瑪峰是喜瑪拉雅山脉的主峰

海拔8848.13米

29

029英尺

是地球上第一高峰

位于東經 86.9°

北緯27.9°。

地處中尼边界東段

北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的定曰縣境内

南坡在尼泊爾王國境内。

藏語名稱:Chomolungma

意为“神女第三”;尼泊尔名称:Sagarmatha

意为“天空之神”;西方称呼:Everest。

也就是埃佛勒斯峰 珠穆朗瑪峰山體呈巨型金字塔狀

威武雄狀昂首天外

地形極端險峻

環境異常複雜。

雪線高度:北坡为5

800~6

200米

南坡为5

500~6

100米。

東北山脊、 東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间夹著三大陡壁(北壁、東壁和西南壁)

在這些山脊和峭壁之間又分布着548條大陆型冰川

總面積達1

457.07平方公里

平均厚度達7260米。

冰川的補給主要靠印度洋季風带两大降水带積雪變質形成。

冰川上有千姿百态、瑰麗罕見的冰塔林

又有高達數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井的明暗冰裂隙

還有險象環生的冰崩雪崩區。

珠峰不僅巍峨宏大

而且氣勢磅礴。

在它周圍20公里的範圍内

群峰林立

山峦叠障。

仅海拔7

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

較著名的有南面3公里處的“洛子峰”(海拔8

516米

世界第四高峰)和海拔7589米的卓穷峰

東南面是馬卡鲁峰(海拔8

463米

世界第五高峰)

北面3公里是海拔7

543米的章子峰

西面是努子峰(7

855米)和普莫里峰(7

145米)。

在这些巨峰的外圍

還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遥遥相望:東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嘉峰(海拔8

585米

尼泊爾和錫金的界峰);西面有海拔7

998米的格重康峰、8

201米的卓奥友峰和8

046米的希夏邦馬峰。

形成了群峰來朝

峰頭洶湧的波瀾壯闊的場面。

參考資料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jnzf/334774.htm
作者:九十一學年度高一樂班劉禹秀 ·重點概要:1.埃佛勒斯峰位於尼泊爾與中國西藏自治區的邊境上。

中國稱她為「珠穆朗瑪峰」(Qomolangma)

尼泊爾則稱她為「薩嘉瑪莎」(Sagarmatha)。

珠穆朗瑪在藏語中的原意為「世界的母神」;薩嘉瑪莎在尼泊爾語中的原意則是「世界的峰頂」。

科學家在埃佛勒斯峰頂的岩石中

曾發現海百合等的海中生物化石。

2.埃佛勒斯峰聳立在尼泊爾與中國西藏自治區的邊境上(西南壁)

於1852年確認為世界的最高峰。

接近峰頂的黃色亮帶被稱為「黃帶」。

黃帶的寬度約300公尺

從海拔8325公尺跨越至8540公尺。

埃佛勒斯峰的峰頂

由「西南壁」、「北壁」、「東壁」三壁形成金字塔狀

有東南稜、西稜、東北稜三條稜線圍繞。

3.在喜瑪拉雅山脈曾挖出菊石(ammonite)化石

菊石是一種在恐龍時代大量繁殖的海中生物

約在6500萬年前滅絕。

自19世紀起

歐洲人就知道在喜瑪拉雅山可挖掘到菊石化石

他們認為菊石化石是證明這地區曾經為海洋的證據。

4.地質學家歐戴爾在1924年確定了埃佛勒斯峰的峰頂是由石灰岩構成。

石灰岩是一種含有大量碳酸鈣的沉積岩

由動物的骨骼或外殼在水底沉積而成。

換言之

埃佛勒斯峰的峰頂是由海底的地層所形成。

5.有關埃佛勒斯峰峰頂石灰岩的年代

最早是由維傑提出。

根據他的推測

其年代應是古生代的石炭紀(3億5000萬〜2億9000萬年前)。

6.瑞士蘇黎世大學的岡薩(Augusto Gansser)教授與他的指導老師阿諾德‧海姆

在1936年橫越喜瑪拉雅中部地帶進行調查時

首次發現「縫合帶」(Suture zone)。

這個縫合帶是印度次大陸(Indian Sub-Continent)與亞洲大陸碰撞

合成一體時所留下的痕跡。

7.中國大陸於1966〜1968年期間在埃佛勒斯峰調查的結果

確認埃佛勒斯峰峰頂的石灰岩部分在地質學上分為兩層。

根據他們的研究成果

目前將接近峰頂的一層稱為「珠穆朗瑪層」

下面一層稱為「黃帶」。

8.黃帶由約5億年前寒武紀(Cambrian period)的大理石構成

其中可以發現海百合的痕跡。

岩層曾受熱發生變質作用

後來再經風化作用而變成黃色

黃帶的地層

僅見於埃佛勒斯峰及其周邊地區。

9.在德國馬堡(Marburg)擔任氣象學與天文學講師的韋格納(Alfred Wegener

1880〜1930)於1912年發表了「大陸漂移說」。

韋格納認為

地球上所有大陸曾聚合成一個名為「盤古大陸」(Pangaea)的超大陸。

促使他提出這種的概念的濫觴

是他發現隔著大西洋的南-北美洲海岸線與歐洲-非洲的海岸線

形狀非常相似。

10.大陸漂移說的證據:韋格納曾調查滅絕古生物的棲息地、昔日冰河地帶的分布、現存生物的分布等

並主張這些都是證明大陸漂栘說的證據。

他認為這些生物棲息地與冰河分布地區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大陸上

是因為當時這些大陸相連。

11.韋格納《大陸與海洋的起源》一書中

對喜瑪拉雅山有如下的描述:「印度原本經由有淺水的細長陸地與亞洲相連。

隨著印度與亞洲逐漸靠近

這條相連的通路發生褶曲

而形成喜瑪拉雅山等褶曲山脈。

」(但此想法現今已不被接受)。

12.科學家經由檢測歐洲與北美洲大陸岩石所殘留的磁性

確認了北極與南極移動的情形。

這些資料同時也顯示這兩個大陸原本可能合在一起

後來經移動而分開。

13.根據海底地形的研究

科學家發現在太平洋、大西洋等地的海底

有稱之為「中洋脊」的大型山脈。

1960年代初期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赫斯(Harry Hess)教授提出「海底擴張說」

他主張在洋脊正下方之處

地球內部的地函對流向上湧出

漸漸形成新的地殼

並向山脊的兩側擴張形成新的海底。

14.後來科學家陸續自中洋脊周圍的地磁異常、島嶼岩石的年代測定等研究發現   證據

海底擴張說因而獲得支持。

海底擴張說同時也能說明大陸的分裂與移動 ;此學說認為大陸正下方的地函對流向上湧出

造成大陸的分裂

分裂的大陸再藉由水平方向的對流而移動。

15.以海底擴張為出發點

促使人們注意地震與火山的分布是連成帶狀的。

有關這方面的研究

最後衍生出「板塊構造學說」(Plate Tectonics)。

此學說主張地球表面覆蓋了大小數十個板塊

彼此間相互運動。

Tectonics是構造地質學的意思。

大陸漂栘說所引發的研究

在地球科學方面結出豐碩的果實

同時也說明了黃帶的由來。

16.距今約二億五千萬年前

地球上所有的大陸聚合在一起

形成一個稱為「盤古大陸」的超大陸。

盤古大陸是一個覆蓋地表一半面積的超級大陸

另一半面積是海洋

稱為「原始大洋」(Panthalassa)。

約二億年前

盤古大陸開始分裂

印度次大陸從此向北漂移。

到了約1億5000萬年前的侏儸紀

印度次大陸與非洲、澳洲分開

最後又與馬達加斯加島分離開。

17.向北移動6000公里以上的印度次大陸

橫越過赤道

在北緯10度左右的位置

與歐亞大陸發生碰撞。

約5500萬年前

印度次大陸的西北部(現今的喀什米爾地區)與亞洲大陸發生碰撞;約3600萬年前

東南部(現今的拉薩地區)也與亞洲大陸發生碰撞。

從此之後印度次大陸繼續向北移動

擠壓喀什米爾與拉薩地區而向西北方升高。

這些經過透過檢測紀錄印度洋海底岩石中的地磁

已經獲得證實。

韋格納所提「印度次大陸向北移動」的主張

果然是正確的。

18.根據岡薩等研究喜瑪拉雅山地質學家們的努力

以及韋格納大陸漂栘說所帶動的地球物理學的研究成果

所繪的喜瑪拉雅山成長過程如下:(1) 碰撞以前載著印度次大陸北上的印澳板塊

迫使古地中海逐漸縮小。

生物等遺骸等不斷沉積在古地中海的海底

形成厚厚一層稱為「古地中海沉積物」的沉積地層

厚度高達10〜15公里。

約5500萬年前

印度大陸的西北部開始碰撞亞洲大陸

至4500萬年前

古地中海幾乎消失殆盡。

(2) 2000萬〜1500萬年前 大陸碰撞引發隆起運動

山脈開始徐徐成長。

約3000萬年前

構成古地中海海洋板塊的岩石(蛇綠岩層

ophiolite)開始露出地表。

2000〜1500萬年前

山脈高度為3000〜4000公尺。

(3) 1100萬〜800萬年前 山脈高達6000公尺。

推測季風就是因為喜瑪拉雅山的成長

而在約1000萬年前誕生。

(4) 600萬〜100萬年前 構成山脈頂部的古地中海沉積物被推升得更高了

山脈高度達到8000公尺。

估計季風自750萬年前開始增強。

(5) 100萬年前〜現在 向上推擠的古地中海沉積物構成了埃佛勒斯峰峰頂附近的黃帶

以及黃帶上層的珠穆朗瑪層。

而在這個時期

位於高喜馬拉雅山(山脈的主陵)南側的小喜馬拉雅山開始上升

連續推升了1500〜2000公尺。

已確認在小喜馬拉雅山南側

有稱為主邊界逆斷層(MBT)的斷層存在。

而印澳板塊與歐亞板塊現在的邊界是主邊界逆斷層。

印澳板塊由主邊界逆斷層沒入喜馬拉雅山脈之下。

在喜馬拉雅山脈北側的西藏高原

有一處蛇綠岩層細長分布的場所(印度-雅魯藏布縫合帶

ITS)。

這條蛇綠岩層帶就是岡薩所發現的縫合帶(縫合帶是大陸相互碰撞、接合的地方)。

而以「主中央逆斷層」(MTC)為邊界的喜馬拉雅山

高度正急速增加中。

經由此過程

古地中海的沉積物

最後被推升到地球最高的地方

形成今日的喜馬拉雅山脈。

在埃佛勒斯峰頂附近形成的黃帶和黃帶上面的珠穆朗瑪層的原本面貌

就是沉積在古地中海此生物樂園的沉積物。

直到今日

印度次大陸仍持續碰撞亞洲大陸。

發生在喜瑪拉雅山脈的地震、分布在地表的斷層、溫泉就是明確的證據。

這些現象的存在

意味著今日的地殼活動依然非常活躍。

19.印度次大陸與亞洲大陸碰撞所帶來的結果

並不只限於喜馬拉雅山脈。

印度次大陸碰撞亞洲大陸帶來的撞擊力

因受阻於西側的大陸

而向東側的海洋方向傳送

有人就提出因這個大地被擠入海中

形成中國大陸南部與中南半島的假說。

因為碰撞

亞洲大陸的南北距離縮短了

在縮短的同時

大地沿著在中國與中南半島周圍所發現的平移斷層

向東方推擠。

20.1991〜1995年

法國曾對尼泊爾地區以GPS觀測的方式

進行大地北栘速度的觀測。

所謂GPS(全球定位系統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是一種利用人造衛星進行觀測的系統

可以精密測定地球上的位置。

觀測的結果發現

在尼泊爾各地

大地正朝北〜東北方向以水平方式移動。

同時也確認了每年移動量最大達17公釐的地區。

若保持此移動量

經過100萬年

可以移動17公里。

21.澳洲與印度同在印澳板塊之上

目前正以每年7公分的速度北栘

如保持這個速度持續北栘

5000萬年後將移動3500公哩

可能與亞洲大陸碰撞

合成一體。

22.亞洲大陸因為碰撞的結果

使南北距離縮短

喜瑪拉雅山脈成長。

在此同時

與海洋相連能夠自由移動的東側大地

沿著平移斷層

向海洋的方向推擠。

有人因而提出中國南部與中南半島的弧狀突出地形就是推擠結果的假說。

由於西側是大陸

堅實而固定不動

碰撞的力量向海的方向傳遞。

估測現今印度次大陸北栘的速度

每年約5.5公分。

23.許多河川源自喜馬拉雅山脈

光是朝鮮半島至巴基斯坦間的亞洲河川河水中所含的沙土量

就約占世界總含量的一半。

這些河川幾乎都發源自喜馬拉雅山脈。

河水中的沙土量

是山脈侵蝕量的指標

河川的侵蝕也使得喜馬拉雅山脈變矮;而另一方面

喜馬拉雅山又因為印度次大陸的碰撞而不斷隆起。

因此喜馬拉雅山的高度變化

取決於隆起與侵蝕的平衡結果。

24.尼泊爾1977〜1990年間

曾進行測量

發現喜馬拉雅山脈的最高地區(高喜馬拉雅)平均每年隆起4〜6公釐;在南側地區(小喜馬拉雅)

平均每年隆起2〜3公釐;而在其他的測量中

也有不同地區隆起速度不同的報告。

1991〜1995年間

法國在尼泊爾地區所進行的GPS觀測中

測得喜馬拉雅山脈每年以數公釐至10公釐的速度隆起。

25.斷層的種類:在斷裂的岩石盤中

一方受牽引向相對的一方向下滑動時稱為「正斷層」;相反的

受壓縮而向上移動

稱為「逆斷層」(或稱逆衝斷層)。

水平方向的相對移動

稱為「平移斷層」;在橫向錯動的斷層中

相對於眼前的岩盤

另一塊岩盤向右移動時

稱為「右栘斷層」

向左移動時稱為「左栘斷層」。

由於在中國南部地區

北側有左栘斷層

南側有右栘斷層

因此推論居間的部分朝向東方推擠。

(以上資料摘自牛頓雜誌2002年5月號)·心得感想:其實讀了一本書的心得是很難用實際文字表達的

那麼就先從我為何會選擇這篇文章開始介紹好了。

我家訂購的雜誌種類相當多

除了牛頓雜誌外

還有世界地理雜誌、中國國家地理

每一本書都有其獨創性和豐富的內容

但我之所以選擇此篇

是因為我深深被標題中央那斗大的幾個字──「穿過埃佛勒斯峰頂的黃帶─遠古海洋的遺跡─金色的地層」

和封面上埃佛勒斯峰頂一片壯闊的金色黃帶所吸引。

而更令人注目的是

文章的一開始並不直接揭開峰頂巨大黃帶的真相

而是以一連串問題「這條黃帶究竟是什麼?」、「為何會出現在地球最高峰的峰頂下方呢?」來引發讀者的好奇和興趣

再經由歷史的軌跡、喜馬拉雅山的登山史

帶領讀者一步一步的進入埃佛勒斯峰的神秘世界

過程雖然漫長

但卻讓我更想一窺黃帶的真面目。

本書所述之埃佛勒斯峰遠征史

是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文章之一

讀到了世界各國登山隊攀登埃佛勒斯峰所發生的不幸事件

更讓我感觸良多。

當渺小的人類企圖征服巨大的山脈時

就必須無可避免的付出相同的代價

而這條黃帶正象徵了登山隊的悲喜及他們的榮耀。

我不禁想起

今天我們之所以能一覽埃佛勒斯峰頂的美麗景象

全是因為百年來登山家們努力不懈的結果

倘若沒有這群勇敢的人犧牲生命

也許今日我們便不能坐在這兒欣賞世界第一高峰壯觀遼闊的峰頂了。

人稱「埃佛勒斯先生」的英國登山家馬洛瑞曾經被人問:「為何要登山?」他回答:「因為山在那裡。

」(Because it is there)這句話我至今仍記憶猶新

也許便是那份對山的執著與熱情

才能讓他們即使遭遇到無數的困難

也不願意放棄想要登頂的決心吧!

「黃帶」

一片巨大而耀眼的金色地層

即是在這樣一個不為人知的歷史下

第一次出現在世人眼前

當人們為它美麗、閃亮、金黃色的光澤所吸引時

不禁也會好奇

「黃帶」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在它亮麗的外表下

又隱藏了什麼樣的地質變化呢?藉由埃佛勒斯峰的成長過程

地球的壯觀歷史一一的在書中揭開。

這本書不僅讓我清楚地知道了喜馬拉雅山地區的形成史

完整的圖示解說更令人一目了然。

雖然要一字一字地將書中所述之重點整理打在報告上是件辛苦的工作

但也因為如此

無形中加深了我對本篇內容的印象

相信對於日後課程所學將會更有幫助。

總而言之

能夠學習地球的地質變化是相當有趣的活動

我們既然生在這片土地

就應該了解這片土地;而了解它最基本

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就是先了解它的歷史;要了解它的歷史

就必須先從它的形成過程開始學習。

地球

毫無疑問地

便是我們人類生存最重要的依賴;地球科學

便是我們了解這生命之源最重要的一門學問。

學習地球科學

不但讓我們對地球──人類長久居住的土地有更加詳盡的認識

同時也加深了我們對它的認同感與責任感。


聖母峰為全世界第一高

海拔八千八百四十八公尺

西元一八五二年由當時英國殖民地的印度測量局所發現

因而取測量局長名字命名為埃佛勒斯峰

我國藏胞即稱之為珠穆朗摩峰。

由於聳天入雲的超高度

空氣特稀

缺氧現象影響人體格外嚴重

加上險崖削壁

終年白雪皚皚

冰河、冰瀑、雪崖、冰塔、裂壉等等

盡是令人心驚肉跳的險象

登爬之艱鉅可見一斑。

自從發現後長達一世紀多歲月裡

於一九五三年英國登山家希拉里和雪巴族天仁兩人首開紀錄登頂成功迄今

全世界只有六個國家

總人數僅僅十幾名登頂成功而已。

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峰 位於中國和尼泊爾兩國邊界、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瑪峰是喜馬拉雅山主峰

也是世界第一高峰。

珠穆朗瑪在藏族神話中被認為是五位仙女中的第三女神。

她是萬山之尊、地球之巔。


登上埃佛勒斯峰的孩子,埃佛勒斯峰在哪埃佛勒斯峰,絕對位置,山脊,珠穆朗瑪峰,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喜瑪拉雅山,Sagarmatha,尼泊爾,Chomolungma,東南山脊

課本|地圖|舊書攤|月刊|聯合報|百科全書|原文書|中譯本|套書|翻譯本|期刊|蘋果日報|常春藤英語|二手書|中國時報|書展|TIME|辭典|互動英語|國語日報|牛頓|繪本|勵志書|散文|天下雜誌|教科書|商業週刊|參考書|大陸書|文獻|小說|漫畫|研究報告|工具書|空中英語教室|自由時報|

8848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5060310390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所有手機介紹 的頭像
    所有手機介紹

    nokia 所有手機介紹 8801,8801塑身衣,8801 pub,cc-8801,es-8801,avday-8801,上豪瓦斯爐 gs-8801,丹龍8801,8801奈米竹碳連身腰夾式塑身衣,天母8801

    所有手機介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